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1281.html骑马打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济南儿童经常玩的一个游戏。所谓“骑马打仗”,就是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这下面的人就是“马”,背上的人是作战的骑兵。孩子们分成两团伙,自愿组合,两人一组;当做马的孩子一般是人高马大,长得粗壮的;被背的一般是身轻灵巧的孩子。开打令一响,两团伙的“骑兵们”就上马出场了:或列阵一字型或人字形,迎面就冲了上去。马背上的人可以用手去拉拽对方,只要把对手从马上拉下来或使对方连人带马一起摔倒,对方这一对儿就算输了,必须下场。直到战斗到一方团伙全部被拉倒,一对儿也不剩,才算赢。规则中,当“马”的孩子不准动手拉扯对方,但是可以用身体去撞对方的“马”,一样可以把对方连人带马撞翻在地。有的不敢正面去和对手撕斗,便灵巧的转到对方的后面去偷袭,一把拉住骑手的后背衣襟,就给拽下来了。但对方的同伙可以相互掩护,背靠背或形成掎角之势,或三四对儿围成一个圆桶状,共进共退,水泼不进,火烧不着,真的和战争年代骑兵的作战方式差不多了。健壮的“马儿”背着一个个兴奋地涨红了脸的孩子,在沙土地上飞奔驰骋。背上的孩子被“马儿”颠簸的一上一下地起伏着,双手扬起或单臂挥舞,就差拿着柄吕布的方天画戟或关二爷的大刀了。孩子们嗷嗷叫着,喊着,你来我往,脚下尘土飞扬,人腿相缠;背上裸臂相交,吐沫星子四溅,相互斗嘴;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打得那叫个热闹啊。作“马”的人双手紧紧箍住了骑手的双腿,前后左右的奔跑。而“马背”上的孩子一手搂紧了“坐骑”的脖颈或肩,腾出另一只手还要去拉拽对方。轻巧型的双手都可以去搏击,上下两人配合的天衣无缝,融为一体。一场中原大战后,敌我双方都坐下来休息,相互慰劳那些挂彩破衫的对手。不一会儿,又重新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化敌为友,化友为敌,又开始了新一轮大战。我当时是属于那种瘦小灵巧形的孩子,如果当“马”的话,是驮不动一个人在背上待很长时间的。所以,我大都是作为马背上的杀手上阵的。那也是有技巧的,并不是在背上瞎舞扎。你得时而伸臂搏击,时而蜷缩待机,琢磨着抓对方身体的什么部位才能把他拉下马来;什么时机抓,什么时候推,都是有讲究的。而作“战马”的孩子不仅要粗胖,还要结实才实用。有的胖孩子,耐力不行,灵活度不够,打不了两三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座骑是要撞击对方的,还要腾挪灵活,找对手的弱点部位下手,或迂回包抄或正面迎敌,须进退得当。好的坐骑,都不劳驾背上的骑兵动手,一下子就能把对方顶的人仰马翻。所以那楚霸王的“踢云乌骓马”和吕布的赤兔,并非浪得虚名矣。骁勇善战的可以一对一的捉对厮杀,你抓我一下,我拽你一下;你撞我一个趔趄,我碰你一个仰八叉儿。战斗激烈时,帽子也打飞了,衣服也撕破了,手臂上也抓起了血痕,一个个汗水淋漓,衣着不整,灰头土脸,却个个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脸。最后,挂伤带彩的只是琢磨着怎么回家和家长撒谎的问题了。这项活动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灵敏、快捷反应、掌握平衡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一项很好的儿童运动,可惜现今已经很少看到了。(这张照片中是我的儿子背着我的小孙子在玩骑马打仗。但愿下一代也能把这项游戏传承下去)作者简介:文苇,年出生于济南。从未离开过故土,虽期间在章丘、平阴居住过数年,现也划归为济南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作品以来,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仅过百而已。诗歌、散文获奖四十余次;摄影获奖七十余幅。注:另外图片来自网上壹点号文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