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所由来者,渐矣习惯的培养来源于每次的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ks_bjzkbdfyy/

作为专注习惯的网站—-好吧,习惯,不多谈点习惯上面的话题,好像说不过去。

习惯的重要性,我想不必多说,大家都有共识:太重要了!

在刚毕业工作后的3-4年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一生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命相?八字?生而注定?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突然有所悟。毕业不久我在一家新加坡强企业工作,这个公司的工作非常轻松,8个小时后职员(坐办公室的)基本上没有加班一说,所以晚上的时间一大把。大家基本上都是在公司宿舍住,因此,从上到下,晚上基本都是打麻将,打扑克。

我由于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小伙子,相对来说在当时还是比较有理想和冲劲的(自夸一下哈)。所以一般都是一个人呆在宿舍里面看与工作相关的专业书,因此专业方面还过得去。几年后,有机会去了一家上市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在这家公司,发现几个兄弟部门的同事也是下班不是麻将就是扑克。我由于对麻将和扑克一直没什么兴趣,因此,晚饭后最常做的事情依然是一如既往的呆在办公室看书,而早上一般都是到公司对面爬山。这个时期我开始接触《论语》、《道德经》、《易经》这些国学方面的书籍。

也就在在这个时期,突然有那么一天,冒出一个想法: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是在做选择题。你可以选择安逸,你也可以选择努力。比如当下,你可以选择去打麻将,也可以选择刷好剧,还可以选择玩游戏,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锻炼、健身,还可以选择看书、思考等等。你的选择不同,你当下的结果肯定不一样。问题在于,因为这个结果是隐性的,所以你不可能看得到和意识得到。假设每个当下你的选择都是正向的,这种正向选择将不断的叠加,直到某一天,这个结果由隐性变成显性,你这个时候才会意识到和看到你正向坚持的价值。人一生的命运,就是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选择绘制的轨迹,你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这个轨迹,也就是你的命运。即使人生而命数注定,也许,后天也能通过这种不同的选择而改变命数,这应该就是改命吧。

这几年,关于习惯的畅销书层出不穷。如《习惯的力量》、《微习惯》、《掌控习惯》等等,读来甘之如饴,读完后,你是否就已经具备了培养好习惯,抑制坏习惯的能力了呢?

《习惯的力量》中写道:“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微习惯》这本书,里面的大体观点就是习惯的培养从微小的行为开始,让自己轻易就能做,比如每天一个俯卧撑。《掌控习惯》中也提到微习惯的复利法则:每天改进1%,当微习惯积蓄到一定的时候,它最终将突破潜能蓄积期,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在这个时候体现出价值。

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微习惯的文字早有记载。荀子的《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易经》:其所由来者,渐矣。

很多时候,道理大家都懂,就是不知道如何运用于生活。落地执行才是学习之道。

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最最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个强烈的意愿,你想改变。

试想一下,你都从来没想过要改变,你怎么会去做反常规的行为。如何才能拥有意愿,这个在以后的文章中再来讨论。我们今天说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有些人应该体会过,那就是顿悟。很多时候,顿悟能带来强烈的意愿。我说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两次顿悟。

第一次顿悟来自于大学时期。我读大学的时候,电脑刚开始流行,当时的台式机还是/的时候。那时候的单机游戏比较盛行,买电脑的动机是学习office,不过偶尔有一次假期,具体是五一还是国庆,忘记了。从电脑城买了一张游戏碟片《风云》,RGP风格的角色扮演游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真的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脑子里都是游戏。最疯狂的时候,3天3夜没有睡觉,最后直接是手拿着鼠标,倒在床上,从下午3点多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11点多。就这样持续了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突然有一天早上,去学校上课的时候,在校门口碰到隔壁班的一个同学,平时玩得也还可以。他和我打招呼后冒了一句:“你呀!这是玩物丧志啊!”就这简短的一句话,真的如同晴天霹雳,一下子劈醒了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这么一天,一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能让我顿悟。从那天开始,我虽然依然玩游戏,但是再也没有疯狂,而且度把握得一直很好,直到现在,依旧偶尔玩玩,但是从来没有再上瘾了。

第二次的顿悟是去年。人步入中年了,身体各种不舒服就接踵而来,由于天天用电脑工作,加上有事没事刷手机,颈椎已经很痛了,人经常无精打采,总是感觉困。某天开始,胃也开始隔三差五的来闹一点小情绪——胀气。虽然如此,依旧没有真正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懒惰胜于一切嘛。也是在某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就有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当我不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的老婆,我的孩子怎么办?我父母怎么办?我不应该是为自己活啊,我应该是为父母、为老婆、为孩子活呀!就这一个想法,彻底把我的生活改变了。当时应该是因为有什么想法或看到什么现象才导致这种突然的危机感油然而生,不过确实记不太清楚了,重要的是,这次顿悟又让我有所改变。

我开始了跑步锻炼。跑步一直是我的弱项,甚至是想都不想想的,因为从学生时代开始,无论是八百米还是一千米,跑完后,必然是恶心呕吐,因此跑步一直是痛苦的记忆。这次在决定跑步前,我查阅了大量关于跑步的资料,有一句话非常有用: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率。对,我就是按照这个来跑步的。之前所有关于跑步的差体验都源于竞技体育,因此,我每次都是按照远超自己心率的水平去跑,当然难受。这次计划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是以走路的速度慢跑,而目标也只设定一公里。第一次跑完一公里后第一次没有感到恶心难受,这坚定了我第二次、第三次及以后计划的有效执行。就这样,我从一公里到现在的七公里,从开始的9-10分钟配速到现在的5分左右的配速,再也没有感受过恶心了,跑完后还一阵轻松。当然,我面前只是偶尔跑7公里,平时早上跑步基本上是五公里,配速也基本是6分半到7分,冬天的时候配速基本维持在7分半。我锻炼的目的并不是跑全马或半马,不是以竞技为目的,而是以健身为目的,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让自己的身体愉悦怎么来。现在坚持一年多了,胃从原先隔三差五的胀气到现在的偶尔胀气。同时配合家中的一些其他锻炼,我的颈椎现在也不痛了。身上舒服了,人也轻松了起来。

当然,顿悟并不是随时都有的,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的出现才能有幡然醒悟的效果,在这个时刻来临之前,你自己的内心其实已经开始有了改变的意识,这种意识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断积累,直到这个临界时刻。

所以说意愿非常重要。

有了改变的意愿,接下来当然就是制定目标和计划了。很多人都有做目标和计划的经历,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上。但是每次都是以完美制定目标和计划开始,最终却以不了了之草草结束。为什么?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而制定的计划大部分都是反人性的。反人性就意味着你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才能做到。问题就在于,恒心和毅力也是一种习惯,在你还没有培养出这种习惯之前,你根本就不可能挑战反人性设计。

什么样的目标和计划才有效呢?

把目标由结果改为过程,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比如,你打算培养阅读习惯,把之前制定的一年读多少本书或每天读多长时间书改为每天拿起书阅读,即使每次只阅读了一页,也算完成。这样的目标和计划由于没有压力,几乎可以忽略意志的力量,可以轻而易举就达成,也乐于达成。同时,还润物细无声般培养了恒心和毅力的习惯。

接下来,为了让这个计划能得于顺利执行,我们还需要做一些环境上面的改变。依旧拿上面培养阅读习惯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在餐桌上放一个小书架,就是那种只能放1-2本书的小书架。在客厅的茶几上放几本常看的书、沙发的旁边放一个书架,书架上当然要有书咯,房间的床头柜上面也放1-2本书。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书随处可见,随手可得。而每天只要拿起书来翻一翻,就能完成的目标,在这种到处是书的环境中,你的大脑会下意识、不由自主的去拿起书来阅读。

当然,你还可以加入读书会,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读书。还可以通过听一些拆书音、视频,让自己对某本书产生兴趣,藉此驱使自己有读某本书的想法。

最后,为了让这种习惯能够持续,成就感和认同感是非常重要也不可或缺的,只有加入了成就感和认同感,这条反馈回路才能真正形成。简单来说,成就感和认同感会支持你一直前行。比如很多长跑者都习惯性的喜欢在长跑的时候打开某个跑步APP,每天对比自己的配速,看着每天上升的公里数,再看看天几乎全勤的数据,是不是的偶尔在朋友圈晒晒,收到几个赞,交到几个兴趣相投的跑友,成就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这个动力会驱使你一直坚持下去。

一段时间后,你觉察到了自己的改变,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从此,你爱上了这个习惯,因为在执行这个习惯的时候,你整个人身心愉悦,这就是习惯带来的终极奖励。

总结一下,如何培养一个好的习惯:

1、有强烈的想要改变的动机意愿;

2、制造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环境,让计划毫不费力的得于执行;

3、让某个需要培养的习惯有吸引力;

4、在计划执行中伴随成就感和认同感。

文章来源于

其所由来者,渐矣!习惯的培养来源于每次的微行为-好吧,习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