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济南,我们小孩子有个游戏叫“砸毛驴”。分成两伙,每队约四五人上,以“将军宝”分输赢。输者一方先有一人背墙而立,充当桥头墩;余者个个弯腰,把头插在同伙的裤裆间,并双手抱住前面同伙的两腿作支撑,便形成了一座约两米多长的脊背桥。赢方一伙则开始助跑起跳,跨坐上去。游戏规则,必须同伙都跨坐上去“脊背桥”,才算完成这一轮节目。要是有一个没跳上去落座,便算输。因此,第一个起跳的人便很重要,他必须跳得高,跳得远,跳落到对方最前排的人之脊梁背上,才能给后面的伙伴们留下宽裕的空位。如果他跳的不远,留下的空间小,就可能把自己后面的同伙给堵住了。所以,双方都想尽了办法:譬如让最后一个搭桥的是个高大的小子,这样,一下子就把门槛提高了,让对方跳不高又跳不远的的小子们一下子就被堵在大门口上。还有,这个“脊梁桥”靠前者还不能是个羸弱的小孩,要有抗砸性。因为对方头几名跳过来的孩子,从助跑到起跳,十来米的距离,从空中跳砸过来,跨坐到这个前排的孩子身上,需要承受较大的压砸力。如果不幸被砸垮了身子,他们这一组就算失败了。这项游戏,很有些像现在体操运动中的鞍马项目。只不过没有空中翻腾和双脚落地而已。我想,我后来打篮球到现在六十过半了,还能身轻如燕,空中还有滞空动作投篮,肯定和年少时玩这项游戏所打下的基础有关——小时候我可都是打头阵的。有时,自己的同伙跳不远,摞在了上面,我都能从二个或三个人的背上飞跨过去。那时候,家长们不大让孩子玩这个游戏。因为充当桥梁的被砸者,要承受很大的重压。如果赶上个体重胖大的跨骑者,还真能把个小腰小背的砸伤着。但往往这种体格的孩子,他的起跳不会很快很高,压力也相对有限。再说,那个年代不似现在,没有营养过剩之说,胖孩子很少。但家长们还是不放心。也确实,我们玩疯了,总是不计后果的起劲跳,使劲砸的。小孩子嘛,哪儿想得那么多。所以,用一个“砸”字,非常形象。如果赢方都顺利地骑上去了,那就由双方当场将军宝,以决定下一场由哪方当坐骑毛驴。这个叫“砸毛驴”的游戏,我们一直乐此不疲地玩了好多年。(图片来自网上)壹点号文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801.html